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

烏日聚奎居,非陳若時故居

近日,因工作之故,需撰寫陳若時小傳。在收集相關資料時,讀到2003年出版的《烏日鄉志‧人物志》,登載聚奎居為陳若時故居。然而,聚奎居主人究竟何人,歷來各種資料眾說紛紜,陳若時與聚奎居的關係,引發我了的疑惑。

烏日聚奎居洋樓(宗德攝)

目前,關於聚奎居主人的身份,常見的說法,有下列三種:

1、陳若時故居。
2、陳若時建,身故後傳承給弟弟陳紹宗。
3、陳紹宗故居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經過史料考證與訪談陳若時後人,得到明確的結論,即「確認聚奎居主人為陳紹宗,而陳若時不僅與聚奎居無關,更非陳紹宗兄長。陳若時與陳紹宗二人,僅屬同鄉同姓之關係,並非同一家人。」,相關考證與訪談如下:

一、老爸何名:

陳若時,烏日漢詩人,活躍於日治中葉至戰後初期。

1940年出版之《瀛海詩集》,登載詩人簡介云:「陳若時君字暘谷,家於臺中大肚山麓學田,(中略),無殊承祚家傳,詩派深言情不愧子昂,見者以為得山水之助,其父自然善計然術,遂以起家,今逾八旬猶矍鑠。」故知,陳若時父親為「陳自然」

1936年所立之「重修南瑤宮捐題碑記」,刻有「大屯郡烏日庄陳自然」之名,旁證「陳自然」此人實際存在,並至少存活至1940年。

黃洪炎編,《瀛海詩集‧下》,收入《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》,臺北:龍文出版社,原刊1940年11月,2006年6月重印,頁269。

相對的,陳紹宗的生父不詳,現有資料傳言陳紹宗為清領秀才陳廷玉之養子,後繼承其產業。

1932年出版的《臺灣官紳年鑑》,記錄陳紹宗的本籍為神岡庄,由此可以推論出生於神岡的陳紹宗,被居於學田庄的陳廷玉所領養。

此外,依中研究院台史所典藏之〈明治3010月王龍等立杜賣盡根田契字(牛埔仔庄契)〉所載,該筆土地契約「承買人陳廷玉」、「買受相續人陳紹宗」,可知陳廷玉向王龍等人買地,而土地繼承人則為陳紹宗。由此一田契,可以旁證陳廷玉與陳紹宗之間的關係。

透過對陳若時與陳紹宗二人父親的考察,可以確定陳若時為陳紹宗兄長一說純屬虛虛妄

林進發編,《臺灣官紳年鑑》,臺北:民眾公論社,1932年,頁590

二、地址何在:

前述《臺灣官紳年鑑》,記載陳紹宗地址為「臺中州大屯郡烏日庄學田一九九番地」,若能查出這個舊地址是否為今日聚奎居,就可以進一步確認1930年代聚奎居主人是否就是陳紹宗。

首先,先到「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」,查核「日據時期州郡與目前縣市行政區對照表」,確認「臺中州大屯郡烏日庄學田一九九番地」屬於臺中縣烏日鄉學田村(系統資料尚屬縣市合併前資料)。

接著在「臺中市政府地政局」網站,進行「新舊地建號查詢」,確認日治時期的「119番地」,目前的地段代碼為「烏日區成功嶺段(0696)」,而地號則為「0301-0000」。

再進一步將「段代碼」與「地號」輸入「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」,便可以確認「烏日庄學田一九九番地」就是今日聚奎居左半建地。

透過地址位置的查詢,確認陳紹宗最晚在1932年,便已住在今日聚奎居的位置上,因此可以判斷聚奎居的主人當為陳紹宗無誤。

圖中央的ㄇ字建物,就是聚奎居。而黃色部分,即是「烏日庄學田一九九番地」地籍位置。
另一方面,1948328,《民聲日報》2版,登載有陳若時所作〈還曆述懷八首並乞賜和〉組詩。還曆指60大壽,這說明陳若時在1948年尚且存活。

陳若時,〈還曆述懷八首並乞賜和〉,《民聲日報》,臺中:民聲日報社,1948年3月28日,2版。

此外,經訪談陳若時之孫陳耀門先生,由其口述告知:「陳若時與蔣介石同年過世」。若此一記憶無誤,則陳若時卒年當為「1975年」,因此,陳若時身故後,由陳紹宗繼承聚奎居的說法,得以確認是無稽之談。

三、家居何方(代結論):

另一個衍生問題是,陳若時家居何方,為何被誤載為聚奎居主人?

在考察陳若時父親身份時,追查到2010年出版的《臺中縣志‧人物志》中,〈陳添旺〉條目記載,陳自然長子陳若時(「時」誤載為「詩」),次子陳阿來。陳阿來長子即為陳添旺,擔任過四任烏日鄉長。

而陳添旺的宅子,今稱「陳添旺古厝」,是烏日鄉公所推薦的旅遊地點,同時鄉公所網站記錄「陳添旺古厝」建成約140-150年。由此可以推論,所謂的陳若時故居,應該是位於「烏日鄉學田村論子巷12號」的傳統三合院。

陳若時故居,是一棟樸實耐用的三合院。由若時父陳自然興建,日治時期曾經局部改建,成為今日樣貌的基礎。
為證明推論,遂實地拜訪陳添旺古厝,經由陳耀門先生口述,確認此宅邸即為陳若時故居,而正廳就是當年陳若時教授漢學之處。


陳若時故居正廳
總結來看,聚奎居與陳添旺古厝,在地圖上直線距離不足三百公尺,應該是造成史料誤載的重要因素。

此外,陳若時在地方上頗有詩名,再加上姪子陳添旺的政治光環,其名聲明顯掩蓋掉日治經營米行,戰後備受三七五減租、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影響,經濟實力大舉衰退的陳紹宗。最終導致,將陳若時之名,誤植於聚奎居的烏龍事件。

GOOGLE地球的空照圖,兩棟房子剛好在學田路兩側。綠標左下側ㄇ字建物是聚奎居。黃標左上側一進雙護龍建物為陳若時故居。

補充後記:

2015年1月3日,與宗德同行拜訪陳添旺古厝。陳若時之孫陳耀門先生一家,仍居住在古厝之中。

經陳耀門先生出示〈公業:始祖公派下全員按房分配持分表〉,得見陳若時家族系譜。按系譜所載與陳耀門先生口述,確認陳若時一族與陳紹宗沒有親緣關係,二者雖然同鄉同姓,但並非同一家人。

在此,感謝陳耀門夫婦熱心說明解惑,並引導我們參觀宅邸,萬分感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 明權

12 則留言:

  1. 版主你好,文中所述陳若時與蔣介石卒於同年的說法有誤,應為1958年左右,陳若時是我父親的外公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您好,非常感謝您的指正。
      陳若時先生卒年與蔣介石同年,是陳耀門先生口述告知所得。
      不知您是否方便提供「1958」年一說的根據,協助我們確認時間、修正原文,並更完整的呈現事件始末?
      我們一直想瞭解陳若時先生的行跡與文學作品,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拜訪您或令尊,進行口述訪談呢?

      刪除
  2. 非常感謝!能有幸能看到如此詳細且用心的文章真的很開心;若不是有您的查証分享,很多人包括我都還一直誤以為此處即為陳若時的故居;我想,還原真相絕對是對於歷史非常重大的意義!

    希望您能不介意,我想轉載連結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~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謝謝您的鼓勵!當然歡迎分享,但請註明出處唷!謝謝

      刪除
  3. 非常感謝!能有幸能看到如此詳細且用心的文章真的很開心;若不是有您的查証分享,很多人包括我都還一直誤以為此處即為陳若時的故居;我想,還原真相絕對是對於歷史非常重大的意義!

    希望您能不介意,我想轉載連結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~

    回覆刪除
  4. 非常感謝!能有幸能看到如此詳細且用心的文章真的很開心;若不是有您的查証分享,很多人包括我都還一直誤以為此處即為陳若時的故居;我想,還原真相絕對是對於歷史非常重大的意義!

    希望您能不介意,我想轉載連結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~

    回覆刪除
  5. 本文字字珠璣,
    句句核實,篇篇考據,
    讓讀者茅塞頓開,

    感謝您的用心

    回覆刪除
  6. 今天秀聚奎居照片給86歲的長輩看,跟他們介紹烏日學陳家聚奎居,他們雖然沒有去過,但聽他爸爸說過是他們的親戚,位於大肚山競馬場下,問我是不是叫紹宗?我查証果然是陳紹宗他的姑丈公,還說日本時代家𥚃有位眼科醫生,改天要我載他們去參觀。(世界真小,到處都是親戚)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您好,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可以採訪長輩呢?關於聚奎居,我們知道的還太少,希望能一窺他更完整的面貌..謝謝~

      刪除
  7. 版主 晚安
    有關聚奎居 您的大作 是最清楚查證的 !!
    謝謝 分享

    回覆刪除